【250831】多巴胺与内啡肽:解析“好”产品的价值底色
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,什么样的产品是“好”产品。
不同的立场,见解一定是不同的,甚至是对立的。用户视角的好产品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收益,而企业视角下盈利的产品却可能会成为社会的毒瘤。
举两个例子,“抖音”和“微信读书”。这两个消费型产品有一个共性,“精神成瘾性”。这种相似的成瘾背后,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神经机制与价值导向——大脑内部的“多巴胺”与“内啡肽”之争。
先介绍一下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差异。
多巴胺(Dopamine)代表着“渴望”的冲动。其核心功能在于驱动寻求和渴望行为,而非产生最终的满足感。比如,当你被橱窗里的蛋糕吸引,那种“好想吃”的冲动,就是多巴胺在发挥作用。多巴胺带来的不是“吃到蛋糕时的幸福”,而是“看到蛋糕时的期待”。它像一个永不满足的催促者,不断驱使你去寻找、去获取。当你真正得到了目标,那种渴望感会迅速消退,随之而来的是对下一个目标的期待。多巴胺的核心在于“预测奖赏”,也就是“下一个会更精彩”的期待感。
内啡肽(Endorphin)则代表着“获得”后的满足。它更像是长跑结束时的愉悦感。比如,当你坚持跑完5公里,虽然过程很辛苦,但跑完后身体会释放内啡肽,带来一种深层次的满足和成就感。这种快乐不是一时的刺激,而是通过努力和坚持换来的持久愉悦。内啡肽的核心在于“克服困难后的补偿”。
简单来说,多巴胺让你“想要”,内啡肽让你“满足”。
抖音:多巴胺经济的极致王者
我一个同学曾经这样描述抖音,“大猩猩也能用,上下滑很开心,收走手机就会叫”。听起来比较荒诞,但精确描述了这类产品的底层逻辑: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门槛,同时最大限度地劫持大脑的多巴胺奖赏回路。
这种设计的核心在于即时满足。每一次下滑都像一次开启盲盒,不确定性带来的期待感,与偶尔出现的高度刺激内容相结合,促使多巴胺剧烈分泌,让人沉浸在“下一个会更精彩”的短暂愉悦与持续渴望中。这种机制强大到足以绕过高级认知功能,塑造出一种本能的依赖习惯,其目的是无限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间。
毫无疑问,抖音是一个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产品。但是成功≠好。
评价一个产品的价值,应该立足于其是否具有“利他性”。抖音利公司、利商家、利自媒体创作者,偏偏不利普罗大众。对字节,抖音为其构筑了强大的流量护城河,带去了巨大的商业广告收益;对商家,抖音提供了一个精准营销和销售转化的平台;对自媒体工作者,抖音创造了一个草根逆袭、内容创富的梦想通道。但是我们普罗大众,却被平台算法异化为了“流量”,并在“短平快”的信息轰炸下被推上了“娱乐至死”的深渊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,自从开始迷上抖音,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,时间总感觉不够用?这不是错觉,而是大脑被重塑的信号。神经可塑性表明,大脑神经回路的连接会因外部经验而改变:频繁处理碎片信息,将强化快速、浅层的认知通路,而用于深度思考与复杂逻辑的神经联结,则可能逐渐弱化。
抖音尝到了流量的甜头之后,便在“荼毒社会”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了,并孵化出了一个更加荒诞的“怪胎”——红果短剧,借此进一步地蚕食影视市场和大众时间。
微信读书:内啡肽的温和引导者
在谈论微信读书之前,不妨先思考两个问题:
- 你知道有微信读书这个应用吗?
- 你是它的年度会员吗?
对两个问题都回答“是”的人可能并不多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,微信读书在商业化层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。
那么,微信读书究竟是不是一个好产品?
站在公司盈利或出版商收益的角度,结论也许不太乐观。但对热爱阅读的用户来说,它不止是“好”,甚至堪称“良心”。
先从经济账算起。微信读书年度会员价格为168元。以一本普通纸质书约20元的网购价计算,一年只需读完8本即可回本。而对有稳定阅读习惯的用户来说,月读2本、年读20本并不困难——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节省了232元的购书成本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微信读书设计了一套“阅读-奖励”闭环机制:用户通过阅读时长可兑换体验卡与书币,甚至可用“700天体验卡+73元”直接兑换全年会员。这一机制本质上是在鼓励自律阅读行为,实现“读得越多,花费越少”,从而强化正向反馈,提升用户黏性。
再看思想账。微信读书不仅以廉价、便捷的方式提供了知识获取途径,更打造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——“划线想法”。读者可在段落中标注并记录所感所思,后续读者则能查看、点赞与评论这些笔记。这一功能构建起不同职业、年龄和阅历人群之间的思想交换通道,使微信读书不再仅是内容消费型工具,更成为观点输出与认知碰撞的场所。人的认知能力,正是在阅读与交流的螺旋上升中不断拓展。这种维度的价值,恰恰是传统纸质阅读难以提供的,也成为微信读书作为数字阅读产品的独特亮点。
微信读书的产品设计与Apple健身生态有着相似之处,两者都敏锐地把握了用户的心理机制,并借助内啡肽的作用推动持续使用,实现了从“坚持”到“享受”的转变。就像跑步,最初或许只能坚持3公里,但随着跑量积累,配速、步频和心率逐渐改善,渐渐地就能跑到5km、10km甚至更远。这一方面源于内啡肽的分泌,另一方面也离不开Apple Watch勋章与圆环合拢带来的即时激励。
阅读也是如此。起步时难免生涩枯燥,但微信读书通过一系列反馈机制帮助用户跨越最初的障碍:阅读时长可兑换书币和体验卡,“划线想法”被点赞、关注时即时的正向反馈,都在不断强化坚持的意愿。这些设计不仅缓解了初期的不适,也使用户在持续投入后逐渐进入沉浸状态,甚至达成认知层面的心流体验。
而真正的“奖励”并不局限于产品内部。无论是运动带来的体能提升,还是阅读所促进的思维深化,最终都会回馈至真实生活:可能是更充沛的精力,也可能是工作中对复杂问题的透彻理解、对沟通与管理方法的领悟——这种跨越虚拟与现实的成长,才是内啡肽带来的深层愉悦,也是短视频等即时娱乐无法替代的真正价值。
该做什么样的产品?
这个问题很难回答,因为这个社会的需求往往是割裂的。
你觉得好的、实用的产品,比如微信阅读、飞书云文档,往往叫好不叫座,很难卖出高价。
你觉得没有价值的产品,比如抖音、红果短剧,或者Labubu这类潮玩,反而受到大众追捧,利润惊人。
这种割裂感,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送礼。你精心挑选实用又性价比高的礼物,对方可能无动于衷;反而那些为社交属性溢价、为面子而生的东西,更容易被认可和喜爱。
所以做产品,不能只凭自我感动。真正关键的是跳出自我,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去理解:他们为什么买单?他们真正需要什么——哪怕那种需要,你自己并不理解。
一个见识浅薄的人的浅薄见解